close

《為什麼要睡覺?》睡越多會越聰明?咖啡越喝會越累?關於睡覺,

 

讀後感分享:

從公司圖書室借來的書,不算是我喜歡的類型,畢竟我比較愛看小說😅,不過主題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的「睡眠」,書名也就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本書讀來不算有趣,是比較知識型的書籍,某些段落解說甚至有些偏科生物科學,但還算是淺顯易懂,我也的確從書中獲得了許多有趣的小知識,對睡眠這回事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這本書透過科學的角度,介紹了何謂「睡眠」?睡眠分成哪些階段?各個階段又代表何種意義?有什麼樣的功能以及對人體的重要性為何,人為何會做夢?作夢的好處?書中也不時穿插著圖表與統計數據、實驗案例等等的資訊,用來告訴讀者睡眠的種種好處,還有缺乏睡眠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老實說我看完這本書後,真的覺得睡眠好重要!而且睡眠中的各個階段都缺一不可,即使是作夢的階段(不論記不記得),對人腦來說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以下分享一些從書中獲得的小知識。

 

腺苷-不斷累積的「睡眠債」

腺苷是人類腦中的化學物質,會促進睡眠,當我們清醒的時候,腺苷會持續累積,當腦中腺苷的濃度越來越高,我們的睡意就會越來越重,而消除腦中腺苷的唯一方式,就是睡覺。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開始有疑問,「但喝咖啡或其他提神飲料時,就可以抵抗睡意,維持清醒,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原來,咖啡因只是「愚弄」了大腦,使大腦暫時感受不到腺苷的影響,所以精神提升、人感到清醒,但並不表示腺苷有減少或消失,而可怕的事情是,當大腦受到咖啡因影響的時段裡,腺苷仍會不斷累積,就像不斷累積的債務,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你感到越清醒、累積的腺苷就越多.......而當咖啡因消失,腦袋會突然受到高濃度的腺苷影響,你會比喝咖啡前還要累!(因為累積的腺苷更多)你會因此需要更多睡眠。接著日復一日靠著咖啡因對抗睡意,如此便開始了依賴的循環......

然而,書中不斷強調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失去的睡眠,是永遠也補不回來的。即使用大量的睡眠時間來消除腦中累積的「睡眠債」(腺苷),也無法補回腦中的所有損失。

睡越多記性越好?

書中介紹了睡覺是如何增強記憶力。海馬迴是腦中的短期記憶暫存區,放在海馬迴內的記憶,隨時都有消失的風險,而且儲存空間有限;而皮質是腦中的長期記憶儲存區,在我們睡覺時,腦部會產生一種稱為「睡眠紡錘波」的腦波,將海馬迴中的記憶,搬運至大腦皮質,這種腦波會在海馬迴與大腦皮質之間不斷來回,為我們鞏固取得的記憶,也幫短期記憶暫存區清出許多可用的空間,隔天的學習力也會因此上升。

睡滿8小時?

人每日所需的睡眠時間是8小時,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而世界上僅有極其少數的人種可以只睡6小時就足夠,「極其少數」就代表幾乎不會發生在你我身上(書上有提到兩個種族...但我現在想不起來...),所以不論各個年齡層都一樣,也不論你是偏好晚睡晚起的夜貓子還是偏好早睡早起的晨型人,若睡眠少於8小時,就會對腦部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由於腦中的工作還沒完成,因而會影響到你身體的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情緒控制力、記憶力、專注力......等等。而書中也表示,睡眠中最重要的時段在於睡醒前2~3小時內(相當於睡到第6至第8小時的時段)。而有許多人會有一個迷思:「老年人所需的睡眠較少。」但事實上那只是因為身體機能有某種程度的退化,導致無法產生充足且有效率的睡眠,所以「他只能睡這麼多,不代表他只需要這麼多。」

老實說,我看到書上這麼說的時候覺得好驚恐@@!原來睡滿8小時這麼重要!

現代由於科技進展、時代進步等等原因,人類偏好晚睡,而且喜歡在夜晚盯著3C產品看,導致人的內在生理時鐘向後延遲,也延緩了褪黑激素的產生,再加上職場的打卡規則、送小孩上學等等的因素,早晨的睡眠也大多被剝奪,而熬夜更幾乎等於慢性自殺。總之,「睡滿8小時」在現代人的社會裡,聽來就像是個神話,「長期睡眠不足」對現代人而言可說是個令人憂心的常態啊!

 

雖然本來就明白睡眠對健康的好處多多,只是實際上有哪些好處我也說不清楚,不過在看了這本書後,才完整的了解到,睡眠除了回復體力外,在記憶力、學習力、創意、免疫力、情緒穩定、自我療傷等等的方面都有顯著的影響,而在書末作者附上了改善睡眠的幾個實際可行的方法。但若我在文章內講得太多,就又破壞了鼓勵大家去看書的用意~😅。我覺得這本書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畢竟睡眠是人人都會面對的事情啊~,不論睡得好的人、睡得不好的人、「自認為」睡得足夠的人、覺得自己不需要睡覺的人、總是愛睏的人,都可以來看看這本書,了解睡眠對人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善睡眠狀況,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現在,該睡了。

 

書籍個人評比:★★★★

當然對書籍的評分是很主觀的,也很歡迎有不同想法的人一起交流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lly Lin 的頭像
    Polly Lin

    波麗與書的小天地

    Poll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