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
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利滾利,滾出生命的大不同!天天細微改變,會累積成巨大差異,這就是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
本書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嚴重受傷,甚至被實施人工昏迷。經過好幾個月的治療,雖然痊癒出院,可以重新踏上球場,後來也進入大學棒球隊,卻只能坐在板凳席,幾乎沒有上場機會。然而,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六年,他被選為他所就讀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僅有33人獲得這項殊榮。從運動生涯幾乎結束,到入選全美明星陣容,甚至在畢業時獲得學業方面的總統獎章,他是怎麼做到的?一切只因他認識且善用了「原子習慣」的力量!
◎有效建立永久良好習慣的系統化「行為改變四法則」
雖然知道習慣很重要,但你經常為了自己的壞習慣苦惱,想要戒除卻力不從心?或者,你想養成好習慣,卻老是半途而廢?其實,問題不在你身上,而是你遵循的行為改變系統出了問題!
作者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中擷取菁華,結合自己親身實踐的經驗,創造出簡單易懂、容易執行的「行為改變四法則」。這套法則可運用於學業、工作、家庭、健康、財富、人際關係等人生各個面向,有效幫助你打造好習慣、戒除壞習慣。
個人讀後感及重點分享:
由於前陣子真的太多人一直在推這本書了,所以剛好和一位朋友借了這本書來跟風一下~,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述如何利用「習慣」來改變生活,除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理論外,在每個章節最後會有本章的重點整理,另外,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還有一些可以真實執行的行動計畫,例如制定習慣計分卡、制定習慣堆疊計畫、制定習慣追蹤表 → 真的可以去網路上找範本唷~。
其實我本身是比較愛看文學小說類的書籍😅,但整體來說,這是本很實用的書籍,編排也很有條理,從習慣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一步一步的說明培養習慣的四個法則,最後,教導你如何從A進步到A+,當然,除了培養好習慣以外,也教導你如何擺脫壞習慣;書中穿插的圖表,加強了作者的理論,也增添了閱讀本書的樂趣。對於想要培養好習慣與一直無法擺脫壞習慣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適合你喔!
書籍個人評比: ★★★★✰✰
其實網路上已經有許多人分享過這本書的重點與內容了,以下我就分享幾個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點以及個人的想法~
身分認同
在開始培養新習慣前,書中提醒了一個很重要的點,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以結果為導向的習慣,在達到目標後就容易放棄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習慣,而以身份認同為導向的習慣,較容易長久的持續下去。舉例來說,我的目標不是「我要看完一本書」,而是「我要成為一個閱讀的人」,把「我要參加馬拉松」改成「我要成為一個運動的人」,類似這樣子的身分認同轉變,就能讓習慣持續維持的機會大大增加。
習慣形成的四步驟
書中不斷強調的習慣形成四步驟 -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並且可以分割成培養好習慣或是破除壞習慣兩大類,大家可以參考以下表格:
法則一:提示
法則一的提示,其實就是環境中對習慣的「暗示」,例如,你看到吉他,就想到要練吉他;你看到藥瓶,就想起要吃藥;看見報紙,就想起每天要看一則新聞,諸如此類的,而腦袋受到了提示,就引起了想執行習慣的「渴望」,「回應」就是確實執行的習慣,不論是想法或行為,而「獎賞」就是執行這個習慣最後得到的回饋,而當你獲得了「獎賞」,下一次看到同一個提示,腦中就會憶起上次執行這件事情得到的回饋,而為了再次得到獎賞,渴望又被燃起,如此周而復始,習慣於是形成。
舉個例子來說,一天,你看見了新劇上映,順便外送叫了杯手搖飲和雞排邊吃邊看,過了一個爽快的夜晚,下一次,當你再次進入同樣的情境,看到同樣的東西(例如電視機、沙發、手搖飲、新劇的預告片等等),當腦袋接收到提示,你就想起了上次的情境,你渴望再次獲得同樣的愉快經驗,為了回應內心的渴望,你便再次拿了杯手搖飲和雞排邊吃邊看劇,同樣獲得了舒適愉快的夜晚,再下一次,就很有可能再重複一模一樣的事情,頂多雞排換成滷味或鹽酥雞而已,一個習慣就此形成。
法則二:渴望&法則三:回應
而法則二&法則三我覺得強調的重點比較類似,就培養好習慣而言,就是要建立一個容易執行習慣的環境,例如,我想要每天晚上花30分鐘讀法文,我就在上班前將法文課本和講義事先放在桌子上,讓我晚上回房間就馬上想到這件事,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P.109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環境是一隻隱形的手,形塑人的行為。---P.104
人們選擇某樣物品,往往不是因為那樣物品是什麼,而是因為它就放在那裏。
那壞習慣呢?很簡單,反其道而行,遠離會使你執行壞習慣的任何誘惑,構造一個不會被誘惑的環境,讓你的壞習慣變得很難去執行,難到你不想做的程度。舉例來說,規定自己工作時將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規定自己在慢跑30分鐘的期間將手機關機、在減肥期間把UberEat App刪除、故意繞遠路好讓自己不經過手搖飲料店、請朋友在你完成期末報告前幫你把Netflix帳號密碼改掉保管起來等等之類的。
所謂「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換言之,他們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情境。---P.116
自律的人並沒有超強的意志力,他們只是不會給自己有被誘惑的機會。
另一個策略,改變新環境,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P.111
它的重點是跳脫原本的環境,盡量讓每一個空間都有一個主要用途,廚房用來煮飯,辦公室用來工作,書房就是用來讀書,床上就是用來休息,或是到咖啡廳、圖書館等地方處理正事,總之,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和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才不會看書看到一半又拿起手機,工作到一半又看起電視等等的。
前三個法則的結論就是:把你需要的環境準備好,讓好習慣容易執行,讓壞習慣不容易執行。
法則四:獎賞
顧名思義,就是成功執行好習慣後,給自己的一種犒賞機制;而不小心破戒執行了壞習慣後,要給自己一個懲罰。但是問題來了,犒賞自己很容易,因為誰都喜歡甜頭;但就算我沒有真的懲罰自己,又有誰知道呢?接著就容易一次次破戒、再一次次幫自己找藉口、一次次合理化自己的破戒,最後,壞習慣的循環依然持續著。
策略:習慣契約
自己督促自己總是比較困難的,書中提供了一個叫做習慣契約的策略,找一個信任的夥伴,彼此訂下契約,「破戒一次,我就給你一百塊。」類似這樣子的懲罰機制,互相督促和監督。
策略:習慣追蹤紀錄表
這個方法我非常推薦,因為我自己就一直都有在使用(我會用App、Google雲端的試算表等等,我甚至做了一個閱讀紀錄Schedule),記錄下自己進步的程度和進度,不論何種形式的紀錄都可以,重點就是要記錄下自己有沒有確實執行想培養的好習慣,當自己看著進度表有在成長,就會覺得自己有在進步,並且有成就感,還可以督促自己隔天也一定要完成。
習慣追蹤的力量很強大,因為用上了好幾條行為改變法則:它同時讓一向行為顯而易見、有吸引力,且令人滿足。---P.223
制定行動計劃
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P.91
許多人認為自己缺乏激勵,其實他們缺的是清晰。---P.91
這一點我十分認同的,模糊的目標和宣告,到頭來很容易淪落成為空泛的標語,例如「我要減肥」、「我要存錢」、「我要學英文」等等的標語,但是到底要如何執行?如何達成?沒有一個明確的計畫和規劃,永遠都只會在原地踏步。
習慣計分卡
書中提供了一個習慣計分卡的範本,讓我們列出自己的每日習慣清單,然後再將每的習慣坐上標記,好習慣住記為「+」,壞習慣註記為「-」,不好不壞、普通的習慣註記為「=」,而好壞習慣則取決於個人情況和目標,用以檢視自己每日的習慣狀態。
在我認真地列了習慣計分卡後發現......我已經是個超級無敵自律的人了(自己說?),下面分享一下自己列的習慣計分卡......
我根本沒有什麼壞習慣可以改......我一天也不滑超過1小時的手機、我不玩手遊、不看劇、不滑IG、我也不愛吃炸物、不喜歡喝手搖飲、不熬夜......但問題是,我這樣就很難再加入新的好習慣,例如我想要每天讀一點法文、學烏克麗麗、練唱歌、定期去游泳;真的想看的電影、影集、韓劇通常都要拖到真的有時間的時候才能看(我有時候都很羨慕朋友有時間看劇XD);所以我只能想辦法擠時間,把我原本在做的事情減少一些時間,分一些時間給新習慣(還是我應該少看一點書?)。總之,這本書對我這種本來就很自律(或是說...比較不懶惰?)的人來說,沒什麼太大的效用,因為我可以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哈哈哈哈哈😅😅😅。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那是啓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搜尋更棒的飲食計畫且閱讀數本相關書籍,那是啓動;實際吃了健康的一餐,那是行動。啟動有時是有用的,但其本身永遠無法創造結果。---P.167
這一點真的是當頭棒喝!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處於啓動狀態,但從來沒有任何行動。有些人始終都在做計畫和做準備,但從來沒有開始動作。當然,並不是說計劃不重要,計劃和準備當然很重要,但是當準備成了一種拖延時,你就必須做出改變。---P.168
啓動狀態讓你覺得自己有在做事,但實際上,你只是準備要做事而已。無論你看了多少Youtube瘦身指引、做了多少飲食規劃、排了多少健身計畫、和你的私人教練討論過多少次,除非你開始有動作,不然你永遠都不會變瘦。
策略:習慣的兩分鐘法則
其實這個方法我蠻常使用的,簡單來說,就是將困難的習慣分割成不同程度,例如每天看一本書,先改成每天看書30分鐘、15分鐘、10分鐘、5分鐘;每天讀一篇法文文章,先將目標改成每天背五個單字,先培養出習慣,再增加強度;先養成一個習慣,你才能改善這個習慣。
人的從眾心態
書中講到了一個點,就是人有模仿、從眾的心態,人會模仿與自己親近的人、多數的人、與有力的人,我很贊成書中提到要找「同伴」這件事,畢竟......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培養跑步的習慣,很孤獨也很容易懈怠,但有個夥伴可以彼此督促、陪伴,有同一個目標也一起在同件事上努力,執行這件事情的動力就大大提升了;其實我覺得重點也是在於環境,有點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概念,你喜歡閱讀、書寫,就可以考慮尋找一些書友、筆友,喜歡照顧動物,可以參與一些幫助流浪動物的團體、活動,想要學習法文,就尋找學習夥伴,一起訂個目標,一起有一些進度和分享。
另外,書中舉了一個社會實驗的例子,簡單來說就是受測試者和其他演員進入房間一同回答問題,而演員們會故意回答明顯錯誤的答案,結論就是,大部分的受測試者,會受到其他演員影響,跟著回答那個明顯錯誤的答案。
其實我覺得它舉的例子不太好......因為在這種眼睛一看就知道是錯的選項的情況下,我就會是那種直接了當說出自己想法的人,你既然給了我選擇權,我就有權利選我想選的那個答案,我會覺得「大家都選那個,那是大家的事,但我看見的答案就是這個。」而且我從小到大都有「我幹嘛要跟別人一樣」還有「別人怎麼想我很重要嗎?」這種想法(叛逆😅?)。
所以矛盾的地方就來了,我讀到這個例子後,就一直在想,所以是......寧願一起當笨蛋,也好過一個人聰明的意思嗎?大家都用笨方法,然後我找到了更有效率的方法......當然是把自己的方法教其他人用聰明的方法啊?別人要不要用是他家的事但我的方法就比較聰明,堅持正確的選項不對嗎?我明白作者想要強調人的從眾心態,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的心情,但它舉的這個例子,反而又讓我confused了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