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餐桌上的日本史》日本飲食冷知識~原來最初的壽司不加飯?!

內容簡介:

餐桌上趣讀日本歷史!

透過壽司、蕎麥麵、味噌湯和壽喜燒...

重新認識傲視亞洲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

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竟有出人意外的關係?

從豆腐料理大變身而成的關東煮,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

鮪魚原本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

日清戰爭帶來哪些料理,豐厚了日本飲食文化?

本書內容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讓你輕鬆了解日本的歷史與文化。

 

本書特色:

精美插畫搭配流暢文字,不但有助認識一些少見或特殊的食材、料理,同時也倍添閱讀的樂趣。

 

讀後感分享:

讀了一本關於日本飲食文化的書籍,書中介紹了現今日本在生活中常見的料理是從何時何地傳入日本,又經過了何種演變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書中穿插著許多精美的插畫,從這本書中不只能學到許多有趣的小知識,更同時複習了一段世界史,當然也更加了解了當今的日本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是本知識型的書籍。在閱讀時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發現許多眾所皆知的日本美食其實都是從「國外」傳入日本的,例如烏龍麵的原型是唐菓子,而唐菓子就是從中國唐朝傳進日本的點心。

下面想記錄一些在書中看到的有趣小知識,也當作心得分享給大家。

 

壽司的由來

提到日本的代表食物,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壽司這道料理,而在所有代表日本的料理當中,壽司的種類也最多,不過大家知道最早的壽司是不加「米飯」的喔!壽司的日文含有「酸味」的意思,最早的壽司是將魚、肉等用鹽醃過之後再施加壓力,經過發酵熟成後會產生自然的酸味。主要的目的在於長久保存魚肉,因為用來醃漬壽司的米飯在經過發酵後會變得黏稠,所以大家不吃壽司的米飯,而只吃魚和肉。而直到室町時代 (西元1336-1573) 末期,日本人吃壽司的方式才開始改變,將發酵的時間縮短,就可以將米飯取出與搭配的海鮮等魚類一起食用,這才是現今我們較為熟悉的日本壽司。

筷子文化

日本使用筷子用餐是在大約七世紀初聖德太子的時代,由朝鮮或中國傳入,而最初的筷子並不是吃飯用的,而是被用來夾取獻給神明的祭品,所以筷子在以前其實是擁有濃厚宗教色彩且非常神聖的器具。而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的筷子尖端都扁扁尖尖的呢?這是因為日本古代是以魚為主要食材,將筷子的尖端削尖適合用來撥開或是弄鬆、切斷魚肉。

菠菜的由來

不只是日本,現今在世界各地常見的菠菜原產地是中亞的波斯(現今的伊朗),波斯人從西元前就很喜歡吃菠菜,而菠菜以前被稱為「菠稜菜」(我覺得感覺很像菠菜的台語發音!)「菠稜」就含有「波斯」的意思。

日本味噌

這個也是讓我訝異的一個小知識,日本的家常料理味噌,其實是由百濟傳來的,西元660年,位於朝鮮半島的新羅與唐朝聯手滅了百濟,而許多百濟的難民就逃到了日本半島居住,根據推測,這批百濟移民當中有許多非常擅長製造味噌的人,也因此日本從前稱味噌為「高麗醬」。

明太子

明太子是很受歡迎的日本料理,但看了書我才知道,原來明太子是來自於朝鮮!鱈魚的韓文稱作「明太」,由於會大量產卵,被視為吉祥的食物,西元十七世紀左右,朝鮮人將鱈魚卵加辣椒製作為「明太子」的保存食品,後來明太子的製作方法才傳到日本發揚光大。

饅頭

書中有提到饅頭這個常見的食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饅頭起源的故事,據說與《三國志》當中的諸葛孔明有關。當時蜀國的諸葛孔明在征討孟獲凱旋歸國的途中突然遇到大風雨,害得孔明一行人無法過江。根據當地的習俗,必須獻上四十九人的首級才能化解水神的怒氣。孔明聽完後覺得實在無法犧牲這麼多人的生命,因此將羊肉和豬肉剁碎後包在用麵粉做的麵皮裡面,在向水神祈求之後將這些饅頭取代首級丟進河裡獻祭。最原始的饅頭被寫成「饅首」或是「蠻頭」,顧名思義就是蠻人的頭顱,因為古代會被當祭品的多半是蠻人(外邦人)。而「首」也就是首級的意思,之後才漸漸地被具有相同意思的「頭」取代,成為了「饅頭」。看到這覺得常常在便利商店看到的平凡無奇的饅頭,居然有這麼恐怖的起源,也是嚇了我一跳啊😅。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識,有些還顛覆了我以往對這項料理的認知(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見識淺薄😅),推薦此書給喜愛日本文化,或對日本飲食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書籍個人評比:★★★ 

當然對書籍的評分是很主觀的,也很歡迎有不同想法的人一起交流喔~

arrow
arrow

    Poll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