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內容簡介:

國際媒體、全球暢銷書、頂尖教練爭相引用的「刻意練習法」!

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擁有關於如何練成天才的統一理論!

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

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練習」!

原創者親授,首度完整揭露「刻意練習」的科學實證與應用。帶你揮別道聽塗說的不完整資訊,正確學會這足以讓你精通所有技能的全新學習法,顛覆你長久以來對潛能、對天賦、對智商的觀念!

《異數》《恆毅力》《我比別人更認真》《記憶人人hold得住》《孩子如何成功》等,都引用了本書作者開創的「刻意練習法」。

《異數》作者由此提出廣為流傳、關於成功的一萬小時法則」(可惜引用得有些漏洞)。

《恆毅力》作者花了一整章說明「刻意練習」在優秀表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現在他要親自完整闡述他從研究各領域傑出人物歸納而得的最有效學習法!

一堆人學鋼琴、小提琴、舞蹈、圍棋、各項運動,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有高手級表現,大部分人卻只有「可接受」的水準?多數人相信原因出在天賦,但本書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根據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所謂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只要透過正確的練習,亦即「刻意練習」,善用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每個人都能改善技能,甚至創造出你本來以為自己沒有的能力,達到巔峰表現。

本書提供的革命性方法,將告訴你精通幾乎任何事物的訣竅。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擁有關於如何練成天才的統一理論!

讀冊TAAZE購書(新書)連結分享

讀墨電子書購書連結分享

 

讀後感分享:

這次從圖書館借了這本《刻意練習》,想說平常看太多小說,偶爾也來讀些認真的東西,加上上一次看《原子習慣》後,覺得偶爾看些自我成長類的書籍也不錯。

然而這本書和我想得不一樣,本書用了超級多的篇幅、學術研究和案例來講述一些很簡單的道理,把一些很簡單的事情,講得超級無敵複雜。而書中大多都是案例和故事,少有實際可以執行的策略,提出的觀點也都是以前就有聽過的(例如:把目標階段化、跨出舒適圈、針對弱點加強等等)所以如果想要從這本書裡找到一些新方法或新策略的人,可能會比較失望。

但我也不會說完全沒有收穫,下面還是分享一些簡單的書摘和感想。

有目標的練習

「刻意練習」和一般練習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是「有目標的練習」,在書中,提出一個蠻有趣的詞彙:「天真練習法」。

「天真練習法」:單靠反覆做某件事情便期望重複動作可以帶來進步(就是所謂的盲目練習)。

而「目標練習法」的四大特質如下:

1. 目標練習法有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簡單來說,就是要設定短期目標,分解計畫,利用聚沙成塔的方式達到長程目標。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其實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舉例來說:你的目標是要在鋼琴比賽前練完一首沒接觸過的曲子,第一次練習可能彈錯10個音以上,第二次練習可以設定目標將錯誤降低在10個音以內,第三次練習挑戰自己將錯誤降低至3個音以內,第四次練習要至少完整將曲子彈一次並且完全無錯誤,第五次練習要連續彈三次完全無錯誤,第六次練習就挑戰不看譜彈.....等等的,類似這樣的分解計畫,具體列出每一次練習時要達到的目標。

缺乏這樣目標,就無法判斷練習是否真的有效。

2. 目標練習法講求專注。

3. 目標練習法需要意見回饋。

所謂的意見回饋就是,要有個標準來讓你可以判斷自己的表現是否正確,如果有個教練、老師,或在該領域有較高成就的人士來為你指導,幫你指出錯誤,當然是最好了。就上述彈鋼琴的例子來說,若是對彈琴尚未上手,也沒有辦法自己判斷哪裡彈錯、或是哪裡指法錯誤的話,就算一個人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也無法看見自己的錯誤並改進。重點是,要能夠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就算錯了,也要知道自己錯在哪。沒有意見回饋,練習就像無頭蒼蠅。

4. 目標練習法要求跨出舒適圈。

你的練習一定要不斷擴展舒適圈,當你的技能成熟到一個階段後,就要一步一步挑戰更高的極限,拿學習新語言來當例子,最一開始會學字母,當字母學的差不多後,會開始學單字,接著就是學簡單的句子和文法,當基本的句型文法都學到一個程度後,再開始學更複雜的句子,讀更長的文章。想要靠著練習來精進你的技能,就不可能永遠都停留在同一個階段,不走出舒適圈,就不可能進步。

 

心智表徵

再來,這本書花費大量的篇幅和研究案例在講述所謂的「心智表徵」這個概念。就書中的定義是:心智表徵是一種心智結構,對應著某物品、某概念、一系列資訊,或者是任何出現於腦中的具體或抽象事物。

舉例來說:

足球門外漢看足球比賽,看到的是兩隊人馬在場上四處移動;足球高手、足球運動員,或是有在研究足球的人看到的是各個球員的走向、移動的角度,或甚至是攻擊與防守的策略,懂足球的人看到的是一個有意義有規則的「模式」。第二個例子,不會下圍棋的人看著棋盤,看到的是每個棋子放在不同的位置;而圍棋高手,或是有在研究圍棋的人看到的是未來的進攻路線、防守路線、這盤棋可能的走向、雙方的優劣勢.....等等的,同理可證,懂圍棋的人看到的是一個有意義有規則的「模式」,而上面兩個例子說的「可以看出某種模式、並下達最好執行對策的能力」就取決於你的「心智表徵」有多強大。

技能越精進,你內心對這項技能建構的「心智表徵」就越完善、越複雜,當你遇到問題,你就越能從你腦中的大量數據中取出你所需要的資訊,能更準確的預測事態發展、擬定接下來的執行策略。不論是醫術、樂器表演、攀岩、廚藝、寫作、藝術創作.....都一樣。

一位經驗豐富且技術高超的醫師A,對醫術這項技能所建構的「心智表徵」,將比尚在學習中的醫學院學生B還要來的複雜且完整,因為醫師A腦中有更多的專業知識、接觸過更多病例、執行過更多手術,種種的經驗和知識都將讓醫師A的「心智表徵」更為豐富完整;而醫學院學生B因為還在學習中,還未有足夠多的經驗和熟悉度來建立完整的「心智表徵」。當醫師A要幫一位病患診斷病情時,醫師A便可從他內心的「心智表徵」來擷取相關的醫學知識,搜尋過往看過的類似病例,接著運用這些資訊來為此位病患做出幾個可能的推斷,並從中選出正確的。

總而言之,關於「心智表徵」的定義,翻成白話文就是:在某項特定技能上,經過大量的練習、訓練、知識加上經驗,儲存在腦中的各種資訊數據。

而這一整個章節的重點,也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你只要受過正確的訓練、對這領域有越多的相關經驗、熟悉度、專業知識,就越能在此領域有更傑出的表現。(OS:廢話?)

老實說,我覺得作者把這個概念搞得超級無敵複雜...........

 

本書重點

看完整本書,我覺得作者的重點只有一個:用正確的方式練習,而非慢不經心的重複同一件事情,具體列出每次練習的短期目標,檢視自身表現,針對弱點加強,只要訓練的方法正確,人人都可以在某領域上成為頂尖高手。

而作者可以把用幾句話就能講完的事情,寫成一本書,也是很厲害。

 

結論 & 一些反思(懷疑?):

作者提出一個觀點:「豐富的經驗未必能讓表現提升,甚至會讓技能退步。」但我對這個觀點非常的懷疑,雖然它用了很多研究來告訴讀者:「經驗對精進技能沒有用處。執業十幾年的醫生比起尚未開始執業的醫學院學生,醫術可能更差。」我還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在我看完本書後,我認為作者的「經驗」指的是:「持續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或一樣等級的事情),那不管你有多少經驗,你都不會進步。 」但我個人的想法是,作者把「經驗」這件事講得太過簡單了。

而且我也覺得作者有點自相矛盾,照作者的理論,持續精進技能,你的「心智表徵」就會越豐富、越完善、越強大,你就越能從你的「心智表徵」裡吸取你需要的相關知識來處理眼前的問題,但......要完善所謂的「心智表徵」不就需要大量的經驗嗎?如果是醫生,若接觸過越多病人、處理過越多樣化的病例,腦中累積的資訊就會越多,技能越精進,「心智表徵」就會越完善,而且病人也不可能都只有同一種病,一定是實戰經驗才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若是球員,參與過越多場球賽、與不同的球隊打練習賽、遇過越多種狀況,對這項運動的熟悉度勢必會增加,而「心智表徵」也會因此更驅完善,球員也更能運用自身的「心智表徵」來應對越來越多種狀況。

而且作者在後面也有提到「心智表徵」的建立不能靠思考,而是靠親身嘗試、失敗、修正,而這些不也都是一種經驗嗎?我認為重點是,要能夠從經驗中學習,而不是武斷地說「經驗對精進技能沒有效用」。

還有,如果執業好幾年的醫生,醫術會比沒什麼經驗的醫學院學生還差,那為什麼又說「刻意練習」第一步就是要找個在該領域技能卓越、經驗豐富的佼佼者來當指導老師?這樣不就又自打嘴巴了嗎?

接下來,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缺點,就是把可以用一兩句話結束的道理,用了超級多案例、學術研究過程加上專有名詞來講。

例如:

說了一大堆大腦如何發生變化的例子,還有一堆醫學專有名詞,例如:腦皮質、右下頂葉、腦中灰質區、腦中白質區......blah-blah-blah,接著用了看似很專業的句子說「人體有恆定機制,需要維持穩定的狀態,當你迫使身體超越恆定機制的極限,大腦便會以許多方式開始重塑神經網路,而持續練習可以改變大腦狀況,而停止使用某技能,大腦就會恢復原狀,而依據所謂的『彎枝效應』,幼童的腦神經系統比起成人更為容易形塑.........blah-blah-blah」

--> 總而言之,把一整個章節的重點翻成白話文就是:技能多用就會進步,少用就會退步,而且小孩學習的效果比成人好。(OS:這不也是廢話嗎?)

此外,覺得這本書也沒有提出什麼新的方法和策略,都是一些以前就已經知道的事情,或是很......沒有重點的重點,覺得作者好像講了什麼很有內容的專業大道理,但回頭再看一次又覺得實際上它根本什麼都沒說.....

例如:「練習要專注,不能分心邊做白日夢,越一心一意在你的訓練上,你訓練的效果就越好」、「撥出固定時間並排除其他所有會令你分心的事物,好好練習」、「發現自己的弱點,並想辦法改善它」、「頂尖專家有個習慣雖然看似和動機無關,實際上卻有幫助。就是好好照顧身體,睡眠充足,飲食規律,並保持身體健康。人在疲憊或生病時較難維持專注力,也較容易懈怠」。

--> 書上很多類似上述的段落,而且有些寫了一頁或好幾頁,看起來好像說了什麼重點,但想想後又會讓人冒出「這不是理所當然本來就是這樣嗎?」的內心OS。

反正,我對這本書的結論就是,案例太多太繁雜,顯得冗長累贅,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容易讓人找不到重點,也沒有提出什麼新觀點和新策略,是一本講道理、講故事,而不是實用性質的書;若換個角度想,把這本書當作許多頂尖人士如何成功的故事集來看,會比較好一點。

 

書籍個人評比: 

當然對書籍的評分是很主觀的,也很歡迎有不同想法的人一起交流喔~

 

arrow
arrow

    Poll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