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INE_ALBUM_老婆的書_240322_5.jpg

內容簡介:

與朋友相處雖然愉快,卻很容易感到疲憊?

身在群體中的寂寞,比一個人時更讓人痛苦?

對粗神經的朋友總是覺得煩躁、生氣?

回家時遇到不太熟的朋友時,為了避免尷尬而拼命找話題?

友誼變化莫測,這一分鐘堅強團結,但下一秒卻變得冷淡疏離;在群體中與他人抽離的寂寞感,因為朋友相處產生的悲傷、生氣或是嫉妒等等的情緒,其實都是因為「社交焦慮」。

日本最會和年輕人對話的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

用最簡單的語言,陪伴你度過這些情緒起伏的階段。

完整公開社交焦慮背後的成因、現象和解方,46則讓你不委屈又做自己的朋友相處之道。

「『社交焦慮』並非你獨有,也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只要懂得這個道理,心情就會輕鬆不少,與朋友相處也能更積極。」---摘自內文

朋友到底是讓人舒心?還是讓人心累的存在?

  • 心底某個角落有個假裝開心的自己
  • 隨時都在觀察朋友的臉色,老是擔心「我這麼說應該沒問題吧?」、「他是不是不高興了?」
  • 常被人說「你想太多了」或是「別那麼在意啦」,但我就是無法不在意啊

年輕人常使用「角色」這個字,不過依場合而調整自己的形象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對不同人表現出不同的自己,隨著場合的不同,呈現自我的方式也會不一樣。其實要依照當下的氛圍改變自我呈現方式,是一種相當消耗精力的行為。但是只要事先決定好自己的「角色」,專心表現出角色的特性就好,心會輕鬆很多。

他人的視線真的這麼可怕?

亞洲社會是一種「關係的文化」,不表達自我意見,替他人著想,不願意把自己的個人觀念強加在他人身上。這是一種溫柔同時也是傷害,首先要先學會適時調節「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開關。自我監控傾向較強的人,會比較在意他人眼中的自身形象好壞,以及自身言行舉止是否適當。相反地,自我監控力太弱的人,不太會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心理學權威榎本博明會提供專業觀點,再用小訣竅幫助你脫離痛苦來源。

方法1. 不是只有你在意對方,其實對方也同樣在意你:

先學會「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釋出善意與信賴後,對方也會拿掉面具。

方法2. 看著對方,不要看著他眼中的你:

過度的「自我聚焦」(self focus) 會增強社交焦慮,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自我聚焦就會受到弱化。

方法3 把在意他人視為自己的優點

把「容易受他人影響」 (缺點),視為「懂得將心比心」(優點),馬上就變成一件好事。

方法4. 就是有人與你合不來

不要想著和每個人都要處得好,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放鬆方法。

方法5. 把注意力放在焦慮的正向力量上:

活用月暈效果 (halo effect),望著正能量的那個人,看久了連自己都能變得正能量。

透過不斷的練習和學習,最終能找回內心平靜的自己。

 

讀後感分享:

前陣子因為有些心情不太好,就找了一堆關於焦慮、憂鬱、情緒的書籍來看,而且或許因為近期工作壓力增加,導致我在公司除了公事以外都不想跟任何人互動,能避開與人交談我就會想盡辦法避開,覺得社交很疲累,下班也只想趕快回家,一分鐘都不想要送給公司,在二手書店看到這本《社交焦慮:與朋友相處不心累的46個自在練習》,想說花點時間來看看。這本書薄薄的不到200頁,我共花了2.4小時,約兩天的時間看完。

本書描述了非常多的「社交焦慮」的心理狀態,大致整理一下症狀如下:

1、總是在意他人目光,怕自己說錯話,一直在想「他是不是討厭我了?」、「我是不是又說錯什麼話?」、「我的想法是不是跟其他人不一樣?」......等等。因為總是怕亂講話得罪了人,導致永遠都無法表現真實的自我。

2、在群體中,明明不贊同卻不敢反駁,明明不喜歡卻還是跟著點頭附和,不敢說出心裡真實的想法,害怕自己被異樣眼光看待或是被排擠。

3、兩人單獨相處還可以,但在一群人中卻不在,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不知道什麼時間點該說什麼,怕場面太乾努力搞笑,又或者是怕自己開的話題讓大家無聊所以乾脆什麼都不說。

4、因為持續在意他人的反應,但難免偶爾還是會做出不適當的言行舉止。事後在自我反省時,又後悔「那時不該得意忘形」、「當時不該說那句話」或是「不該拒人於千里之外」等等,陷入自我厭惡的情緒之中。惡性循環之下,又會更加在意他人的反應。

作者很擅長描述「社交焦慮」的心理狀態,也舉了非常多例子或是實驗結果來佐證,閱讀到一半時,的確會覺得「我好像也會這樣耶!」而產生某種共鳴感,認為這書好像就在寫我自己,不過冷靜後想想,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些社交焦慮的症狀傾向,只是嚴重與否而已,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沒有人是完全獨自一人的,不論多寡,生活上一定會與他人有所接觸。而處在這樣的群居社會裡,要完全不在乎他人眼光,實現想怎樣就怎樣的我行我素是很困難的。

 

接下來我要吐槽一些我不喜歡這本書的點:

第一,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嚴重的誤導讀者,《社交焦慮:與朋友相處不心累的46個自在練習》看了老半天,我完全找不到它說的46個自在練習在哪裡,最後我去數了目錄裡的副標章節,才發現它指的是46個副標題,這根本是欺騙吧@@!

第二,許多重複的內容,讀到一半的時候,會有種「這前面不是講過了嗎?」的感覺,就只是換句話說這樣,模糊了焦點。

第三,觀點互相矛盾,讓人霧煞煞。舉例來說,前面講述了許多社交焦慮的症狀和負面影響,後面又突然說「其實有社交焦慮也是個優點」或是「有社交焦慮的人代表你很體貼」,接著再繼續說社交焦慮帶來的負面影響,然後又接著說「其實有社交焦慮的人才能有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就不斷地以正面反面正面反面的論點重複交替,一下說社交焦慮不好,一下說有社交焦慮其實也不錯,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想講什麼.......。

第四,超級不實用,描述症狀的部份讓讀者覺得「對耶!我也會這樣!」但是,那然後呢?沒提出什麼實質上的建議或改善方法,不然就是說「其實有社交焦慮的人也是很不錯的」,要讀者轉換心態把這一點當作一個優點,就感覺......沒有在解決問題啊😅。

如果是真的想要改善社交焦慮,或是想要尋求方法或建議的讀者,不推薦這本書。

 

書籍個人評比:✰✰✰

當然對書籍的評分是很主觀的,也很歡迎有不同想法的人一起交流喔~

arrow
arrow

    Poll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