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氏451度》當書成了違禁品,這個世界將變得如何?

 

《Fahrenheit 451》《華氏451度》

『當書成為了違禁品,我們會變成怎麼樣?』

 

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原文書!!! 以下分享有雷

這本小說出版於1953年,後來重新出版,也翻拍成電影與影集,華氏451度是作者Ray Bradbury給出的紙張的燃點。

 

故事內容在描述一個科幻的未來世界,背景設定為未來的美國,從某個角度看,也能說是一個,有可能發生的世界,一個諷刺,帶有警世意味的小說

某個版本的封面上寫著這麼一段話:「A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presents his masterwork of frightening conviction... the world of the future WE are creating!」

 

書中的世界背景設定是在未來某年某月的美國,二次大戰後,美國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創造了焚書政策,在這個世界中,書本是違禁品,政府禁止人民看書、藏書、閱讀

學校利用科技教學,並且只教政府希望學生學的事物,政府向人民宣導科技帶來的快樂與方便,思考使人煩惱,知識造成紛爭與分裂,呼籲人民重視物質享樂,簡單快樂就是人生宗旨;這世界再也沒有筆、紙等文具,沒有作家、沒有文學家、沒有老師、教授等職業.....。

 

而政府利用消防員這個職業來執行焚書政策,故事裡的「fireman」,職責是「焚書」,而不是「滅火」。所以只要有人民通報某人家中有藏書,消防員就會出動,將書連同房子一同放火燒掉,而救火英雄消防員的標誌成為了人見人怕的「火蜥蜴」。

 

主角是一個消防員,在一次焚書任務中,看見一個女人為了守護自己的藏書,寧願讓自己被活活燒死,從這次經驗中,主角開始反思這個社會制度,並且開始反抗。

 

主角的反思

"Is it true that long ago firemen put fires out instead of going to start them?"

「在古老的時代,消防員的職責是滅火而不是放火嗎?」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books, things we can't imagine, to make a woman stay in a burning hous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there. You don't stay for nothing."

「書中一定有什麼我們無法想像的東西,能使一個女人留在注定被火舌吞噬的屋子裡;一定有什麼東西在裡面,人們不會毫無理由的堅持。」

 

我認為這本書中有許多可以探討的點,第一個是知識文化的重要以及思考的能力與自由。

 

政府為甚麼要抑制「知識」? 很簡單,因為人民越笨,越好控制。當人民沒有文化、沒有思想,就不會對政府給的資訊感到疑問,不會有反對的聲音(總覺得有點像白色恐怖美國版...),對政府來說,知識帶來改變、帶來分裂、帶來紛爭。

 

當主角求助於一位舊世界的教授時,教授說人類缺乏了三樣東西

1. Quality, texture of information.

2. Time to think, leisure to digest

3. the right to carry out actions based on what we learn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irst two.

And the book is the carrier of these three things.

「第一,信息的質,第二,思考、消化信息的時間,第三,能將前兩項所學知識化為行動的權利,而書就是這三樣事物的載體。」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其中一個途徑,而唯有「思考」與「行動」才能使知識有價值。

 

第二個可以探討的點是科技究竟為我們帶來了甚麼?

在書中主角提出了一個問題

"We have all the things that make us happy, but why we are unhappy?"

「我們擁有使我們快樂的一切,但為甚麼我們並不快樂?」

 

作者用主角和他老婆之間的關係,來諷刺這個只重視物質享樂的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主角的老婆,整天盯著家裡電視牆(一種未來科技)上的虛擬家人,和他們談天說笑;她對主角的生活漠不關心,也想不起怎麼認識的,他們之間沒有情感,沒有交流,在主角的工作遇到挫折,甚至房子被燒掉的時候,老婆只擔心電視牆的虛擬家人。

 

第二個用來呈現科技冷漠的點是"parlor",新世界的房子大多都重建過,用完全防火的材質(可能也是新科技吧...)建造,所以基本上房子不會失火,這也是為甚麼以往的消防員失去了功能,然後被賦予了新職責......,而重建後的房子並沒有"parlor",就是所謂的「客廳」。

 

主角遇到的一名女性告訴他:

"You've never heard about 'parlor'? 'Parlor' used to be a place where family or friends can gather and chat. But there is no parlor anymore...... it's useless nowadays......because people don't talk to each other anymore...., and government likes that..."

 

在新世界,人們不再互相交流,家家戶戶都有一種新科技叫做電視牆,裡面會有虛擬家人陪你談天說笑,有些家裡甚至會有很多個電視牆,因為這樣就可以有假的「叔叔」、「阿姨」、「奶奶」、「嬸嬸」之類的陪你聊天......有一個完美的虛擬family.....。

 

政府也宣導擁有這些科技就能夠「快樂」,思考只是自尋煩惱。

 

人與人之間缺乏真正的情感,失去了溫度,人們不互相關心,沒有問候,沒有朋友,沒有人在意另一個人發生了甚麼事。

 

我想這裏作者用了比較誇張的方式來表達科技造成的冷漠,科技沒有對錯,端看你如何使用以及如何看待它,作者向讀者呈現了一種極端的可能性。

 

故事最後的一線曙光,是主角逃亡後遇到的一群人,他們都是像主角一樣犯了藏書罪的人,他們躲藏在森林、河流邊、國境邊緣,為了傳承知識,他們每個人都將一段書中的文字、或甚至是一本書刻印在自己的腦海中,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他們是流浪圖書館,期待有一天當黑暗時代過去,書本可以再次被書寫。

 

".....Each man had a book he wanted to remember, and did. ....... Some of us live in small towns. ......Pick up that town, almost, and flip the pages, so many pages to a person. And when the war's over, some day, some year, the books can be written again, the people will be called in, one by one, to recite what they know and we'll set it up in type until another Dark Age, when we might have to do the whole damn thing over again."

「每個人都有一本想要記住的書。.....我們有些人住在一些小城鎮裡,拜訪每一個城鎮,翻閱書的每一頁,一個人能記這麼多頁.....當某一年,某一天,戰爭結束時,這些書本可以再次被書寫,這些人將被要求一個一個地背誦他們所知道的,我們將會把它們排列好,直到另一個黑暗時代來臨,當我們不得不重新做整個該死的事情。」

 

這是一本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咀嚼與反思的小說

 

最後,對於想挑戰看原文書的人,推薦這本書

 

閱讀難易度等級 ★★★★✰(偏難)

書籍個人評比:★★★★ 

書中沒有太多艱澀難懂的單字,對話部分也很容易理解,但是作者的譬喻手法出神入化,對英文讀物的新手來說容易會造成一整段每個字都看得懂,但連在一起卻看不懂的現象,或是同一段要重複看好幾遍才能真的理解,也會有許多地方需要靠想像力才能夠解讀(畢竟是Science fiction),所以閱讀難易度的部分,我會打到4顆星,中等偏難。

 

好不容易找到翻拍的電影版預告片,大家可以看一看,覺得這是一個蠻值得一看的故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lly Lin 的頭像
    Polly Lin

    波麗與書的小天地

    Poll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